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看年轻干部的成长路径

期次:第315期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令狐乔丽   查看:157

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群众福祉的百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年轻干部成长,要走好为民之路。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共产党人的不变初心。”这就为新时代年轻干部的成长提供了根本路径遵循:走群众路线,做人民的勤务员。这方面,青年习近平的成长历程可以给予现实的启示。

一、成长于人民,与人民血肉相连

19681222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的编者按中传达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从此,牵动数千万个家庭和个人命运的上山下乡运动拉开了序幕。此时年仅15岁的习近平就这样来到了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落户。作为“黑帮子弟”,当时很多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但陕北的老乡不仅不歧视他,相反还毫无保留地接受了他、尊重他,教他如何劳动,帮助他适应农村的生活。七年间,他在黄土地上与老乡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由柔弱懵懂的少年成长为每日挣10工分的壮劳力,又由壮劳力成长为带领梁家河村民改善生存条件的村支书。习近平在插队期间逐渐意识到:是陕北的老百姓养育和培养了自己。他曾在自述文章《我的上山下乡经历》中说,梁家河插队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实践始于梁家河经历,扎根于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根于最广阔的人民群众的基础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好干部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与人民群众一起的社会实践中,受人民哺育、培养而逐渐锻炼、成长起来的。

二、始终心系人民,做人民的勤务员

习近平到梁家河后,一方面,通过与老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朝夕相处,他逐渐将自己融入到了农民之中,将自己看做是黄土地的儿子,建立了起对基层群众、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他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当时农村的落后与农民生活的艰苦,产生了对群众利益深沉的忧患意识,因此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个理想一经确定,就成了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正如亲历者陶海栗所言:“对习近平来说,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什么被灌输的教导,而是早在陕北七年里,在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着生存的普通老百姓牵手共度时艰中,就油然而生、铸入血液中的信念。”在当梁家河党支书期间,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经过调查研究,带领乡亲们苦干实干,为梁家河建立了第一个淤地坝,打出了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磨房。为解决村民们打柴烧柴困难,习近平敢想敢干,在公社领导的支持下远赴四川学习,回到梁家河后亲手试验建成了陕西省的第一个沼气池。与为老百姓办的事实相比,更难能可贵的是,习近平虚怀若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很少讲自己,提到群众的“功劳”则滔滔不绝。可以说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梁家河时期已经开始实践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人民需要好干部,并选择那些在社会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丰富经验、具有动员和组织人民的才能的人担任领导职务。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领导干部无论有多大贡献,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待人不分贵贱,与人民是同志式关系

在梁家河艰苦的知青岁月里,许多同来的知青陆陆续续通过招工、参军、上学等途径早早离开了,唯独习近平留了下来。不仅留了下来,还当上了村支书,为改变梁家河落后的面貌切切实实做了一些事情。在这里磨练几年后,习近平在生活上、思想上、感情上已经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他与梁家河的老百姓已经有了共同的立场、共同的心理、共同的语言。据同在一起插队的知青回忆,习近平经常称自己是农民,把自己看成是陕北农民的中一员,他从内心觉得这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习近平将梁家河的村民当亲人、当朋友,村民也将他当做自家人,亲切地称呼已成为党的总书记的他为“近平”。他们说:“再糙的饭近平也吃得香,再穷的人近平也看得起”“近平给我治腿病”“近平帮我找猪”“近平帮老汉拉车”。可以说,正是从梁家河插队开始,习近平将自己的一切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根本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谦逊品格与亲民作风。从延川县的知青到如今的总书记,习近平交友始终不分贫富贵贱,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时,不摆官架子,即使最穷的人,他都全神贯注地听,给人以温暖。《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无产阶级的干部并不是高居人民之上,也不是站在人民之外,而是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人民中,因而能够真正做到尊重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领导干部与人民是平等的同志式关系。这种平等的同志式关系越是深厚,人民就越愿意讲真话,干部就越了解实际,就能够制定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越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四、受人民衷心爱戴、热烈拥护

他成长于人民,乐意并且善于为人民做好事,还能做到谦逊友善、平等待人,这样—个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有情有义,并不断历练品行的领导人最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在梁家河七年,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乡亲们眼里能吃苦、爱读书的好后生;从最初迷茫、彷徨的不喑世事的少年,到成长成一个有坚定的人生理想的青年;从初来插队时的孤独,不注意团结人,到变成了乡亲们乐意与他聊天,有事与他商量。在群众中,习近平渐渐有了威信,大家都一致推选他担任大队支书,经过组织考察,1973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习近平带领全村老百姓艰苦奋斗,使梁家河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一切,乡亲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上,后来当习近平被推荐上大学时,全村男女老少为他送行。离开梁家河后,习近平身居高位不忘本,一直关注、关心梁家河的父老乡亲,而且亲力亲为,通过种种方式帮助他们,这也是乡亲们对习近平交口称赞的原因所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人民群众衷心拥护那些以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和模范的行动为人民谋幸福的好干部。领导干部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

总之,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习近平在陕北七年的成长史里蕴含着他日后能够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全国人民衷心拥戴的领袖的密码:他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榜样,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中逐渐成长为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的党的领袖。年轻干部应向青年习近平学习,在走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自觉锻炼自己,成长为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