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对《雁丘词》的图画接受

期次:第326期    作者:作者系文法学院教授朱美禄   查看:136
元好问,号遗山,是生活在金元之际的著名文人。《摸鱼儿·雁丘词》是元好问的一首长调。词前有小序:“泰和五年乙丑岁,予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于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并做《雁丘词》。”这则小序表明了《雁丘词》的创作植根于作者的实际生活,是情动于衷、感事而发的作品。其词曰:“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这首词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千百年来为无数读者所传诵。

现代画家丰子恺也是这首词的忠实粉丝,他曾经根据对这首词的个性化接受创作了三幅图画。1950年代,丰子恺在第四册《护生画集》中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为题描绘了第一幅画;1960年代,丰子恺在第五册《护生画集》中以《只影向谁去》为题描绘了第二幅画;1970年代,丰子恺在第六册《护生画集》中以《雁坵》为题描绘了第三幅画。这三幅图画形成一种反复,有利于增强《护生画集》教化移人的效果。分开来看,这三幅画是丰子恺对《雁丘词》历时性接受效果的直观展示;合起来看,这三幅画则构成了丰子恺对这首词的微观接受史。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幅画,在画面正中央有一地台,地台上有一坟丘,坟前矗立的碑碣上刻有“雁坵”二字,坟后斜立着一株松树。地台是平展的半圆形,雁丘呈穹庐形,碑碣呈方形,而松树则呈虬状。坟丘与松树的意象组合,让人联想到“松柏冢累累”的诗句,荒凉萧杀的气氛不禁油然而生。画面上曲线、直线和斜线并置,使图画形式语言极富变化,也形成了一种张力的统一。这幅画作为题名的两个秀句,堪称《雁丘词》“篇中之独拔者”,对图画意义起到了凸显和点睛作用。这幅画的题画文字为:“元裕之好问,于金泰和乙丑,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捕得二雁,一死,一脱网去。其脱网者,空中盘旋哀鸣,亦投地死。裕之遂以金赎得二雁,瘗汾水旁,垒石为识,号曰‘雁邱’。”需要指出的是,这幅画的题材虽然和元好问有关,但题画文字却出自于清代张潮笔记小说《虞初新志》一书,可见张潮接受了元好问创作《雁丘词》的本事,而丰子恺则是对张潮接受的再接受。

《雁丘词》中有“只影向谁去”的句子,这句话被丰子恺用作了第五册《护生画集》中一幅图画的名称。这幅画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刻画了茫茫云海上一只伸长脖子的孤雁,这一“有意味的形式”包含有一种寻找的寓意。孤雁上穷碧落寻找什么呢?这是图画留下的一处意蕴空白。不过借助于题画诗文,读者不难明白孤雁寻找的是它的伴侣。它们曾经有过“生死相许”的盟誓,有过“天南地北双飞”、“老翅几回寒暑”的经历,而现在只剩了这只孤雁正经历着生离死别的煎熬。这幅画极有层次感,作为近景的是孤雁,作为远景的则是三对比翼双飞的鸟儿。尽管距离的阻隔和写意的笔法使得远景之鸟“不知是鹰是燕”,但是作为一组艺术符号,它们有效地传达了丰子恺的审美意旨:“他者”的比翼双飞和“这一只”的形单影只形成鲜明对比,以凸显孤雁的落寞与彷徨。在丰子恺接受《雁丘词》而创作的三幅画中,这一幅画面上的意象——如寻找的孤雁,接翼的鸟儿,以及涌动的风云,都充满了动态感,与其它两幅画面的静态迥然不同,这也意味着丰子恺的创作富于变化,避免了单调和雷同。《只影向谁去》的题画文字出自《遗山乐府》,完整地引用了《摸鱼儿·雁丘词》全文,因此信息量很丰富,除了说明创作原委、倡导慈悲不杀之外,还表明了作者对爱情忠贞的嘉许和礼赞。

《雁坵》一幅画,画面的主体也是一座坟丘。坟上置有一盆剑兰,该是祭奠的遗物,也是追思的载体。剑兰作为长青之物,隐含有永恒怀念之意。坟前左右有两株高大的冬青树,在布局上不但有利于构图的平衡,也与低矮的剑兰形成一种参差之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两株冬青枝叶相倾交错的背后,其实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干宝《搜神记·韩凭夫妇》记载,韩凭夫妇殉情后,两冢相望,但是“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由此可见坟冢间树木枝叶交错,乃是一种灵魂相亲相爱的表征。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也是对超越生死的爱情的赞美。《雁坵》一幅画,本是源于元好问的经历,题画文字却出自韦居安所撰的《梅磵诗话》:“元裕之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获一雁杀之。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因葬之,号曰‘雁邱’。”源于《梅磵诗话》的题画文字再次表明了《雁丘词》具有广泛的受众,这些受众基于《雁丘词》的再创作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谱系,而丰子恺作为独特的“这一个”,把文字转化成了直观的图画,让这首词的生命突破了体裁的局限,实现了艺术种类的跨越。

丰子恺根据对《雁丘词》的接受创作了三幅图画,尽管慈悲护生的主题一以贯之,但是作为艺术语言的构图、布局和气氛并不相同。这意味着《雁丘词》“横看成岭侧成峰”,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丰子恺每一次接受后的再创作都有所不同,充分表明了丰子恺的创作不是机械地自我复制,而是在不断地追求艺术创新和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