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美学与黔学的融合策略

期次:第346期    作者:李 黔   查看:55

文章介绍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美学与黔学融合发展的策略,包括利用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本地文人的艺术创作及文本研究,丰富美学思考的向度,带动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为中国美学和世界美学的发展注入新血液。

新文科建设是将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在新文科建设中,美学有很大优势。美学学科融合性高,包容性强、研究范围广,与文学、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有紧密联系。

从贵州省的视域来看,美学和贵州高雅艺术、民族艺术的融合,也许可以推进美学和黔学的融合发展,贵州地域文化为美学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具有独特性的资源,这些资源的核心就是“黔学”。“黔学”顾名思义就是“贵州之学”,是从古至今与“黔地”“黔人”相关的学术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以下从两个方面来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美学和黔学的融合发展策略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方面,贵州省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美学提供了可供分析的艺术材料。贵州是一个绿水青山的多民族聚集地,前些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很多文化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常常被忽视。少数民族的文化,无论是歌谣、语言、文字、图案、服饰等等,都是各民族从日常生活所得。如,彝族文献记载的古代文明,彝族对色彩象征意义的情感,逐渐形成了尚黑、喜红、爱黄的三色文化;苗族侗族以歌谣、舞蹈(既表现雄浑阳刚之美,也表现了传情阴柔之美)、服饰等多姿多彩的艺术方式记录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被称为“水家的易经”的水族水书背后的文化密码,其结构多为象形,主要以花、鸟、虫、鱼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一些图腾物如龙等所撰写和描绘,仍保留着远古文明的信息;此外,贵州省是目前我国保存各类傩面具品种最全、数量最大的省份,各式各样的傩戏傩面具是当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集民俗、宗教、雕刻、绘画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艺术载体。这些民族艺术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大多数学者从少数民族艺术的由来、传承及其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民族艺术和美学结合这方面还有一些欠缺。各种民族艺术也能够作为审美的研究对象,将美学的研究与发展融会贯通于“黔学”,融入民族艺术之中。这样不仅使美学更加贴近大自然贴近日常生活,自身得以扩充,同时带动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为中国美学以及世界美学的发展注入新血液。

另一方面,对贵州本地文人与客居贵州文人的艺术创作及文本的研究可以丰富美学思考的向度。从美学的角度来为“黔学”的发展找到切入点,用“黔学”来丰富美学,有选择性的融合。从首次提出“黔学”的贵州学政翁同书,《翁松禅墨迹》体现了他的书法艺术,苦雨、草堂、枯灯、孤居山野,了此残生,唯有书法相随;王阳明于黔地的美学思想——心外无物,倡导美学要符合人的良知,必须符合道德标准,只有通过“内省”和“实践”来“格物致知”达到内心的良知,才能真正地把握美;本地大儒莫友芝,书法四体皆精,曾云“书本心画,可以观人”;尹珍、郑珍等“黔人”的书、画、诗都有其美学思想的体现;徐霞客在游黔期间创造大量诗文,记录黔景之美;强调“美育”的丰子恺先生在遵义期间创作了《子恺漫画全集》,漫画强调“知、情、意”“真、善、美”“童趣”等;刘知白的贵州山水画,可以探究“法、守、功、化”的美学境界等,这些曾经在黔地的文人雅士,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留下不少的艺术作品。文人们的高雅艺术加上少数民族的民族艺术,美学在黔地的背景下,得到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突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或许美学的发展与创新也可以扎根于贵州的大地上。

诚如普列汉诺夫在分析各民族文化特点时所言“每一种文学派别,每一种哲学思想,在每个不同的文明国家里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色彩,有时候几乎是新的意义”。贵州省美学的创新与发展,在响应“新文科”建设这个背景下,尝试“因地制宜”,从贵州地域文化入手,有可能使得贵州美学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

(作者系文学院 2020 级文艺学研究生)

报刊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