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毛尖

期次:第315期    作者:文法学院2018级学生高慧   查看:152

在都匀,茶是亲朋好友相聚一起的家长里短、高谈阔论时必不可少的辅料,正所谓“时客临来自有方,分杯素品与人尝”。而我自小家里永远少不了的,也便是这都匀特有的毛尖茶。

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匀毛尖,有着“三绿透黄色”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早在1965年,都匀人为感谢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视,建议“采最好的茶,炒制出来寄给敬爱的毛主席。”随后得到毛主席的大力夸赞,且由此命名为毛尖:“茶叶很好,今后山坡上多种茶,茶叶可命名为毛尖。”自此,都匀毛尖声名大振。

“如果茶叶没有文化积淀,它就是一片片普通的树叶。都匀毛尖之所以能成为茶中珍品,就是因为它产自拥有斑斓多姿文化沉淀的黔南。”一杯清茶,一缕清香,萦绕在都匀人的餐前饭后,回荡于马鞍山间,沉淀在剑江河底。喝茶对都匀人来说,是生活习以为常的一部分,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摆龙门阵”时总得奉上一杯茶吧,不然聊得口干舌燥怎么办?吃火锅、下串串时也得来一杯茶吧,不然辣得说不出话怎么办?打牌打麻将时茶也必不可少吧,发生口角吵了少不了得以茶相劝,说上一句:“喝茶喝茶,别动肝火!”茶,早已融入了都匀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匀毛尖更是每个都匀人的心头好尚。

微风荡漾,扬起一阵涟漪,人在江畔杨柳下,端着茶杯轻呷一口,茶香沁人心脾……或许这就是身处“快生活”的人们最向往的闲暇时光吧,但这却是都匀随处可见的场景。位于中国西部的小城都匀多年来偏安一隅,但一直处于“躲在深闺人未识”的都匀毛尖近年来也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黄河猛、长江壮、泰山雄、昆仑莽,万里山河浩浩荡荡,在都匀人心里却也不及处于“人在草木间”的意境中更令人心旷神怡,感知自然似乎更使人幸福,故而都匀茶文化始于民间,长于民间,亦成于民间了。正值建国七十周年之际,得益于国家优良政策支持,都匀更是兴起了一阵茶文化的建设热潮,大大提升了都匀毛尖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国的茶文化汇聚了佛儒道三教的思想,儒家的“仁、和”观念、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佛家的“禅悟”都深刻影响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都匀的茶文化也秉承着中国的茶文化传统而蓬勃发展着,同时也体现着“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特殊地方自信。产茶的主要茶山终年云雾缭绕,茶气氤氲,泉水甘甜,山山水水共同搭建起一座天然的绿色屏障,保障着都匀毛尖茶茶叶纯净、醇香的特定品质。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以说,对于都匀,乃至黔南的各民族百姓来说,得天独厚的茶品优势自然而然地以茶为中心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茶俗、茶礼、茶祭,还流传着众多关于茶的传说、采茶歌等等,以茶为伴的生活使得都匀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茶文化。

最为标志性的茶文化建筑当属以“都匀毛尖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为背景主题而建设的茶文化建筑群——茶博园,它也是国内最大的“茶文化园”。1栋“茶博园大门”楼、2栋“茶产品交易中心”楼、2座“八角塔”、2栋“茶产品销售中心”楼、1栋“茶文化体验中心”楼、1栋“陈列馆”楼,这些各色名目的楼馆亭塔结合了各种雕花图案,一块块厚重敦实的石板与无处不在的茶元素构造了整个茶博园非凡的文化底蕴,彰显了乘改革开放之风取得的高速发展、建国七十周年的历史积淀。

“陈蒙峙其东,龙山亘其西。高陔横其南,七星拱其北。”这描述的是位于都匀茶博园旁的都匀毛尖小镇,三线建设时期883厂原址,曾经隐藏在大山深处的一所军工企业。这些拥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厂房荒芜了20多年后,今天以另一种风格展示出来,成为人们寻觅悠静的好去处。随着铺满青石板的林荫小道进入城楼,一栋栋明清风格的小木楼依山而立,与山上的茶园相映衬,阵阵茶香忽远忽近;幽然曲折的老街上,青砖灰瓦的建筑、铁门、石狮、哨亭、斑驳的石瓦更增添了小镇质朴沧桑的味道,表现出“人在草木间”的意境。自都匀大力发展特色茶文化以来,得益于国家的发展规划,这些荒废许久的老建筑终于有了新活力,与茶元素的融合水到渠成,焕然一新。

品酒与喝茶向来不冲突,贵州有享誉国内外的茅台,同样有着芳香沁人的毛尖。“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尽管如此,都匀毛尖茶的人文气息也终将传遍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与山河共存,与天地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