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张再杰

期次:第345期       查看:613

张再杰率队到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调研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右二)

2021 年 2 月 25 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与此同时,贵州省 923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00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彻底撕掉了绝对贫困标签,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省干部群众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更离不开数以万计各行各业脱贫攻坚“斗士”们的苦干实干,倾力奉献。我校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再杰便是这条战线上的一员。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张再杰作为代表受邀到北京参会,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是贵州社科界因写脱贫攻坚“大地论文”而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家贫不沉沦,困苦砺初心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三日不读,俗了面目”,是张再杰的人生信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书增长知识,对于他来说,读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见证了他的成长。书是他的命运之源,是他的立身之本。任何挫折和打击都从未磨灭他对读书的痴迷、对知识的渴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童年时期的张再杰,家里光景不太好,求学之路异常艰辛。因为穷,他小学未毕业就辍学 3 年半,凭借对读书的热爱和坚持,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瞒着父母偷偷参加乡里的考试,意外地考上初中。因为穷,家里没有钱也没有什么可以变卖的,他的母亲不得不到处去借,最后用借来的 7 块 2 毛钱给他报了名,张再杰就这样成了村子里第一个辍学又复学的孩子。因为穷,他不得不一边干农活,一边读书学习,虽然缺吃少穿,每天步行 30 多公里往返乡里学校与大山之中的家之间,但他日日坚持,从不迟到,风雨无阻,最终他成为班上唯一一个进大学的娃。多年后,张再杰用不多的积蓄购买一批课桌椅捐赠给他当年就读的中学。在捐献仪式上,看着台下和他当年处境一样贫困的学生,背过身,他默默在黑板上写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塑造人生”这句话。他希望这些孩子都能摆脱贫苦,出人头地。

因着这样的经历,张再杰格外勤奋努力,他不仅勤于学习,更善于思考。随着求学之路的深入,他的思考也更加深入,更加关注民生,关注贫困,关注改革,关注发展。从一个放牛娃到学生、从一线公务员到领导干部、从省委机关决策研究者到高校科研工作者,一路走来,无论身份如何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他关注民情,关注民意,关注民生,勤于求索、求真务实的初心。正因为如此,他写出了《勿忘政权之本——瓮安三农问题调查》这种被领导认为是“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的“社会学研究报告”。

情怀系泥土,专家出基层

出身农村的张再杰情系乡土,对农民有着天然的感情。他认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必须下基层、接地气、察民情、解民困、化民忧,与群众结亲戚、交朋友。他深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走出去,沉下来,访贫于民,问计于民,才能请命为民。他下基层扎根,是与群众同吃同住,话家常,做农活的扎根;他深入贫困一线,是可以为了求证一条信息、获得一个数据蹲点在农户家,深深驻进群众心中的深入。他的扎根和深入,最终都转化为一个个有针对性的扶贫办法。

在黔西县挂职县委副书记期间,他走入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做家庭精准脱贫方案。同时针对部分群众饮水难问题,带领群众翻山越岭寻找水源点,掌握一手信息,指导整理素朴镇人畜饮水项目资料,成功向上级争取到了 170 万元水利项目的支持,解决村民生活用水困难问题。

他常说:“我不是专家,只是学生;我不是顾问,只是秘书。我只有认真丈量大地、记录基层的生动案例,收集一线的具体实践,当好学生和秘书,在摸清事实然后才能思考,才能提出更好的意见,才可能更好地助力乡亲们脱贫致富”。因此他带领团队经常深入基层县市调研,常常一待就是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形成独特的蹲点调研方法。在他看来,调研不是走马观花,而要“下马栽花”,要深入实际解剖案例,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要深入基层一线真正回归群众,了解民众所想所需。

滴水见太阳,科研助脱贫

“搞科研要有思想,做学问要有灵魂。不能只见论文不见思想,只见工具不见灵魂。”因此他长期致力于“科研 + 扶贫”研究。特别是在贵州财经大学工作期间,在校党委的关心支持下,张再杰带领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以精准扶贫为契机,紧扣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和开发式扶贫战略,做好智力扶贫,服务中央新发展理念和贵州“三大战略行动”。他牵头开展扶贫领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为研究院科研团队推进国家社科《绿色发展视域下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意见》提供了充分的支持;承接大生态、大扶贫和农村产业革命等重要课题研究,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主持编制各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研究及专题规划;初步形成了一批服务决策、服务地方的研究成果,为助力农村产业革命作出应有贡献。

见微能知著,滴水见太阳。作为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负责人,他积极参与学校党建扶贫点的扶贫工作,牵头组织学校与黔东南州榕江、台江,黔南州龙里、瓮安,遵义市的余庆、正安等地县委政府合作,带领研究团队在当地开展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研究工作,开展决策咨询、经济调研、产业规划,在农村电商扶贫、农村产业扶贫、村级集体经济等方面为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提供帮助,编制乡村振兴规划 10 余份、产业规划 20 余份,为贫困农民开展农村电商、项目帮扶等出谋划策上百次。他的调研报告深入基层,扎根大地,分析典型,解剖麻雀,由小及大,深受领导称赞和读者喜欢。如《一个县的农村产业经济学演绎——织金县农村产业革命对脱贫攻坚的贡献》,获得省领导批示“贵州的千年之变,从一个县的角度进行了论证和演绎”,认为执笔人“是理性分析和深刻描述贵州这一伟大历史的见证者、记录者。”

在张再杰和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脱贫攻坚大地论文成果丰硕,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他本人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并获得中共贵州省委表彰。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张再杰带领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工作团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贵州脱贫攻坚实际,迎难而上,围绕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多头并重开展深入研究,真正做到把科研论文写在脱贫攻坚的坚实大地上。

近年来,张再杰及其团队撰写脱贫攻坚实践和理论文章共计 50 余篇 60 余万字,为服务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有近 30 篇关于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理论文章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公开发表或转载,40余篇被贵州日报等省级媒体刊载。研究成果进入各级决策,“将贵州列为国家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的建议进入国家决策视野;研究成果获得领导肯定,汇编完成《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实践与理论读本》一书,其中参与完成脱贫攻坚建议研究获多位省领导批示。积极资政建言,进入国家级内参 1 篇,省部级内参 13 篇。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牵头组织承办第十四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暨“乡村振兴中的企业责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国研讨会等相关学术论坛。

2019 年,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被贵州省委宣传部批准为贵州省首批新型特色智库,有效提升研究院服务地方发展、助力脱贫攻坚能力。

文章虽为千古事,得失还留寸心知。面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张再杰神色凝重,他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他说:“组织很重要,没有组织的培养,我们不会有方向地进步;平台很重要,没有平台支撑,我们什么也不是;舞台很重要,没有脱贫攻坚的大舞台,我们没有这么多血与火的历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他和他的团队将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锐意改革、攻坚克难的精神面貌,以干事创业之风、踏实勤勉之态继续在助力乡村振兴的科研战线上勇挑重担,做出更大的贡献。

(党委宣传部刘文婷;贵财新闻中心赵莉 乐秋凡 李春平)